新场观音堂摩崖石刻
新场观音堂摩崖石刻,位于威远县新场镇卡房村一组小地名观音堂(大)的山顶石壁上,距卡房村办公室约300m。海拔高度待实测。
新场观音堂摩崖石刻,有神龛四窟佛龛一窟。主神龛居中,供奉石刻坐姿主神像,慈眉善目,身材魁梧,身披铠甲,头戴王帽,头面贴金,身份高贵,虽胡须不存,但雕刻精美,庄严古朴,形象完整。主神像左侧神龛为文昌宫,供奉文昌帝君(今人亦将其视为财神爷),有石刻神龛楹联:“云嶽(岳)孤中推笔力,江天荡处见文心”。主神像右侧神龛为惠珉宫,供奉二朗神(蜀郡守李冰次子的化身),有楹联:“赫赫然功垂西蜀,明明者德被严陵”。在文昌宫神龛左侧还有一空神龛,据当地人讲神龛内的一尊“牛儿菩萨”(有可能是老子骑牛石刻)已被盗走了。佛龛位于主神龛上方,龛内供奉观音大士等四尊石刻佛像,尊尊佛像,仪态端庄,雕刻精美,造像完整,由于香火绵延不断,烛烤烟熏,而石刻佛像呈古铜色泽,韵味高古。
新场观音堂摩崖石刻,虽殿堂已毁,但其由糯米灰浆砌石而成的断壁残垣仍存,年代久远。殿堂石壁下,立有记事古石碑四通。新天灯会碑,立于清光绪六年(1880),碑上刻有“尝思敬天地礼神明,古圣王造百丈…旧矣,先年田公文宣、文焕二人捐钱二十六…胜会,厥后清净团助钱十五千文…新化众姓功果数千以成盛…施主田文宣子孙捐钱十千文,田文焕子孙捐钱十千文,梁龙戈子孙捐钱十千文,清净团众姓捐钱十五千文”以及众善士捐钱等文字。正堂胡示碑,立于光绪二十二年(1896),碑上刻有“光绪十三年(1887)遵奉县主示谕,清净甲所出甲底人名数目刊碑於后”以及出钱人名数目等文字。永垂不朽碑,立于光绪三十四年(1908),文字待考。重修石阁序碑,立于清嘉庆二十三年(1818),碑上刻有“重修石阁序。且我境之有观音堂古蹟也,山水青秀,天地生成,后有石…姓右,万祥两沟为之旋绕,远宝光近白云,二寺为之拱瑞,前人于此就万…等君列比隣,不忍风雨为之飘摇矣。为订簿,化众金赀勒石为…众善以垂不朽。地主田宜德出米□石、男(田)再贵出钱而二千,孙(田)文宗、文富共出钱三千文,文宣、文宦(焕)共出拾□□…”以及众善人姓名出钱数目等文字。殿堂石墙上还有《圣两□略为是序》记事壁刻一幅,面积约600cm×40cm(待实测)。壁刻上有“圣两□略为是序。姓□洙以助其力,佛…化众…施主田君…像严然庙宇…今大观音堂众神圣□□至於福,夫福何,君不(善)者殃及於祸…”以及田文宣、田文焕等众多善男信女姓名出钱数目等文字。
新场观音堂摩崖石刻主神像是谁?从文昌宫、惠珉宫分列左右这一特点看,殿堂遗址具有王殿的特征,笔者认为这尊主神像可能是藩王川主李冰。而观音堂地名亦因石刻中有观音造像而得名。新场观音堂摩崖石刻,其雕凿年代有待专家判定。据清乾隆《威远县志——古迹》记载:“旧遗王殿址,城北四十里,殿废址存”。清乾隆《威远县志——山川》又记载:“古佛洞,县北二十八里,老木深岩,望之苍秀,即古佛顶也,中有石佛三尊,岩户有烟霞石室四大字,越半里,石磴数十级,壁镌云梯二字,又里许,巨石壁立,上镌峭壁流丹四大字,藓斑苔封,皆不知何人所书,其时代都不可考”。笔者依据乾隆《威远县志》和前录嘉庆重修万阁序碑文记载,结合石刻所处方位和距离综合分析研究,由于新场观音堂摩崖石刻殿堂遗址,正处于县城到古佛顶、宝光寺、白云寺三者的延长线上,其方位和距离与乾隆《威远县志》描述古蹟《旧遗王殿址》基本吻合,加之石刻遗址所具有的王殿特征,笔者初步认为:该遗址可能就是乾隆《威远县志》记载的古蹟《旧遗王殿址》,建议县政府及文保部门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点,邀请专家鉴定和加强保护。
须要提及的是,清光绪《威远县志——辩伪》还有记载:“遗王殿址北四十里,注即今山王殿,按邑从古未封藩,何有王号?恐系庙宇,如传奇称虎神为山王之类,李公(指李南晖)乃摭拾遗王游溪樵子献宝俚语,书遗王以实之,遗非地非谥,即封藩亦不以遗为王号,若遗夷同音,夷伪为遗,庶与铁山獠相似,然无据”。光绪《威远县志》编撰者,将《旧遗王殿址》注为山王殿(位于今山王镇场),笔者认为这是臆断。在方位距离上,山王殿与伏犀垱(蛮婆垱)虽处于县北同一延长线上,但乾隆《威远县志》记载伏犀垱(今踏水桥旁)为县北四十里,显然山王殿距离县城不足四十里,应不是李公所指的旧遗王殿址。新场观音堂摩崖石刻殿堂(川主殿)遗址的发现,也佐证了光绪《威远县志》编撰者吴公,治学严谨不够,主观臆断,草率地否定前辈的成果,贻误后人。这样的例子还表现在,吴公以通志注进士七景为荣州人为据,不顾唐宋时威远隶属荣州威远人也可视为荣州人这一事实,论据简单、主观武断地否定并删除乾隆《威远县志》记载的“宋景氏七进士故宅”等有关史料上。
威远县政协陈廷德
二〇一〇年四月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